「基隆海洋老鷹嘉年華」透過跨社區、學校、表演團隊的合作與交流,自2011年起逐漸成為全是民眾參與的重要地方節慶活動之一。2020年「基隆海洋老鷹嘉年華」邁入第十年,除了續以海洋保育及環境保護等公共議題為主軸,將地方創生的核心概念以策展方式呈現,同時藉由音樂祭活動及網路行銷管道等推動國內安心旅遊,振興我國觀光。
活動地點: 基隆市中正區客家桐花祭,以祭、生活美學(創作、表演、生活型態演示)、旅遊(桐花步道、小旅行、旅遊攻略)、產業(地方品牌-農產加工、手工藝品)及行銷(製作資源中心、季節紀念產品、桐花氣象、桐花祭夥伴)等五大面向轉型辦理,輔以生活美學演示形塑客庄小旅行品牌,並透過整體行銷,讓客家文化的美從生活中體現,讓旅人在桐花盛開的時節,自由行尞遶山花,回歸桐花祭初衷。客委會為持續推廣桐花小旅行活動,特建置IOT桐花監測設備,透過蒐集地區濕度、雨量、風向、風速、日照等相關環境數據,記錄桐花生長狀況,經比對歷史開花資料建構桐花開花預測模型,並結合中央氣象局、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網站共同露出桐花花況資訊,以利民眾取得即時花況提前安排行程;桐花季節之開花資訊請見桐花花況預測平台。
活動地點: 基隆市暖暖區規劃出啟航、海上遊江、路上遊江、繞境、酬神、謝神…等系列活動,讓基隆地區、社區居民間藝術文化創意地方宗教性文化慶典(王船祭)的結合策略與活動內容。 1.7月12日:樂齡縫花布工作坊2.7月15日:和平島上的人與神走讀3.7月22日:談王爺信仰講座4. 海上遊江7月29日:提供王船祭海上的遊船歷程,也提供了基隆海岸的人文、地理環境、景觀的深度景致。 5. 路上遊江7月30日:以車陣方式到社靈廟的分靈廟、友宮進行拜廟出巡活動。 6. 遶境8月1日:以王爺出巡繞境方式,呈現基隆地區的藝術文化表演。酬神,邀請布袋戲團表演,來酬謝神明。 7. 謝神:於8/2日晚上,進行整個活動的結尾,慰勞工作人員,讓活動圓滿完成。
活動地點: 基隆市中正區鷄籠中元祭起於咸豐五年(西元一八五五年),最初的目的是祭拜咸豐元年(西元一八五一年)死於械鬥之老大公;由各字姓宗親會輪流主普,希望用血源關係化解地域隔閡,以賽陣頭代替打破頭。 咸豐三年(西元一八五三年),艋舺爆發「頂下郊拼」,死傷慘重。基隆士紳感於咸豐元年(西元一八五一年)械鬥之恨未解,亟謀革除狠勇械鬥之陋習;又擔心艋舺械鬥漫延至鷄籠,並欲超度抗荷、抗西之烈士,以及械鬥、渡海、瘟疫死難先民孤魂,決定按照血源關係各組織宗親會,以血緣代替地域觀念,安慰亡魂及移民拓墾客死異鄉而成無主孤魂者,議定沿襲中原舊俗,於七月舉行中元普度醮祭,由字姓輪值主普。抽籤結果由張廖簡、吳、劉唐杜、陳胡姚、謝、林、江、鄭、何藍韓、賴、許等十一姓輪流主持普度事宜。 參加範圍包括,金(金包里,即今之萬里、金山二鄉)、鷄(即基隆,今之基隆市區五區)、貂(三貂嶺,今之貢寮、雙溪二鄉及瑞芳之一部)、石(石碇,今之平溪鄉、瑞芳、汐止一部及基隆市七堵、暖暖二區)四堡。咸豐五年(西元一八五五年)始辦中元祭,由十一姓氏輪值主普外,另設主會、主壇、主醮合稱四大柱承辦,初由碼頭「元發號」苦勞間承辦,後改由慶安宮承擔。 主普由十一姓輪流值年外,主會、主壇、主醮由地方行業店頭劃分三區分別擔綱:草店尾、石牌街、灰窯仔為一區;福德街、崁仔頂為一區;新店街、蚵殼港、仙洞為一區,負責籌辦。除主普外,其他三大柱均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停廢,迄未恢復。 主普本由十一姓輪辦,光復後本市人口結構改變,民國四十三年聯姓會加入輪普,即李、郭、王、楊、曾、黃、高、柯蔡、邱丘、蘇周連、鍾蕭葉、白、余徐涂、董童等十四姓組成「聯姓會」,成為十二單位。民國七十年李、黃、郭三姓又脫離聯姓會,加入輪值主普行列,故今共為十五單位,每年輪流主普。 主普是號召、整合新舊宗親,以展現社會實力的最重要的表徵。宗親會有效地改變漳、泉二分的劃分方式,蓋同一姓氏有漳州人亦有泉州人,以歸宗為名取代地理分野,也就是以血緣關係來化解地緣關係,使彼此都能共同融合互相認同,這是極有智慧又有效能的做法,無形中化解了漳、泉兩籍雙方仇恨,使糾紛消彌,更具體地整合基隆地區人際關係,這是鷄籠中元祭的由來。
活動地點: 基隆市中正區望海巷潮境海灣,範圍自環保復育公園海岬至深澳岬之海域,面積約250公頃,海灣山海景觀秀麗、生態資源豐富,具有獨特海岸地質風貌與潮間帶,每年春末至秋初時節氣候溫和宜人,相當適合各類戶外休憩活動與教育體驗。希望透過海灣節辦理各項活動,以觸發觀眾「親近海洋、認識海洋、善用海洋、善待海洋、永續海洋」,打造海灣及週邊場域變成「海洋生態體驗園區」。民國104年(西元2015年)至民國106年(西元2017年)由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辦理三屆「Aquatopia 渥托邦-海洋狂想」海洋生活博覽會系列活動,每年吸引上萬人次參加,大受好評,已成為成北臺灣年度盛事。民國107年(西元2018年)起,由基隆市政府接繼辦理相關海灣體驗活動,延續渥托邦活動的熱潮,並與本市產、關、學、研相關單位合作,如基隆區漁會、八斗子漁村、長潭漁村、特定漁業產銷班、海科館及交通部北觀處等,擴大服務對象及新增多項親海及體驗行程,針對不同族群與海洋產生關連的方式做為切入點,推出五大「潮」活動,包括「潮海洋」、「潮音樂」「潮美食」、「潮生態」與「潮漁村」,舉凡海灣可發展之海洋運動、生態旅遊、海洋工作假期、漁村活絡、海底影像記錄、海洋音樂、海洋美食等,讓不同族群與海洋交集而留下了美好生命經驗,將透過這樣的機制,規劃寓教於樂的海洋體驗活動,吸引大眾走進基隆的海洋場域,感受海洋生活之豐富。
活動地點: 基隆市中正區望海巷潮境海灣,範圍自環保復育公園海岬至深澳岬之海域,面積約250公頃,海灣山海景觀秀麗、生態資源豐富,具有獨特海岸地質風貌與潮間帶,每年春末至秋初時節氣候溫和宜人,相當適合各類戶外休憩活動與教育體驗。希望透過海灣節辦理各項活動,以觸發觀眾「親近海洋、認識海洋、善用海洋、善待海洋、永續海洋」,打造海灣及週邊場域變成「海洋生態體驗園區」。民國104年(西元2015年)至民國106年(西元2017年)由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辦理三屆「Aquatopia 渥托邦-海洋狂想」海洋生活博覽會系列活動,每年吸引上萬人次參加,大受好評,已成為成北臺灣年度盛事。民國107年(西元2018年)起,由基隆市政府接繼辦理相關海灣體驗活動,延續渥托邦活動的熱潮,並與本市產、關、學、研相關單位合作,如基隆區漁會、八斗子漁村、長潭漁村、特定漁業產銷班、海科館及交通部北觀處等,擴大服務對象及新增多項親海及體驗行程,針對不同族群與海洋產生關連的方式做為切入點,推出五大「潮」活動,包括「潮海洋」、「潮音樂」「潮美食」、「潮生態」與「潮漁村」,舉凡海灣可發展之海洋運動、生態旅遊、海洋工作假期、漁村活絡、海底影像記錄、海洋音樂、海洋美食等,讓不同族群與海洋交集而留下了美好生命經驗,將透過這樣的機制,規劃寓教於樂的海洋體驗活動,吸引大眾走進基隆的海洋場域,感受海洋生活之豐富。
活動地點: 基隆市中正區第十二,十三場 基隆場(基隆A場、基隆B場)基隆A場 面山面海教育 / 生態永續【Knowledge is Power知識就是力量】日期:112/11/3(週五)時間:13:00~17:00 地點: 基隆市政府消防局8樓112年11月3日(五)時 間 Time 議 題 Topic 講師 Speaker13:00~13:30 報到 13:30~14:00 揭幕致詞全體合照 14:00~15:00 面山面海即生活教育-原住民文化與生命教育Life is Education 杜麗芳(博崴媽媽)講師15:00~16:00 生態世界 蜘蛛老師 林俊豪 講師16:00~17:00 國際走繩發展 吳冠緯講師主持人:邀約中基隆B場 荒野醫學常識/繩索安全基本技能日期:112/11/4(週六) 時間:08:00~12:30 地點: 基隆市政府消防局8樓08:00~8:20 報到 時 間 Time 議 題 Topic 講師 Speaker08:30~08:50 全體合照 08:50~10:20 荒野醫學-求生術 許智鈞 醫師(講師) 1位台灣急診醫學會野外醫學救命術指導醫師 助理講師 1位10:30~12:00 山域繩索(A) KRRT繩索教官(講師)洪丞軒 山域繩索(B) KRRT繩索教官(講師)孔垂翔 山域繩索(C) KRRT繩索教官(講師)王詔逸12:10~12:30 綜合座談 賦歸明年再相會主持人:邀約中 保護我們的孩子。營造永續的未來
活動地點: 基隆市安樂區「潮藝術」視在地居民的智慧及生活為藝術,也讓藝術成為問題性,一場與自然共生的大地藝術祭在裝點港口的同時也在呼喊著文化的認同。海風的鹹味提醒著我們並非身處美術館,而是遊走在現實生活與藝術的邊緣,探討著漁港特有的文化、歷史、知識、產物與情感,將其微分化並轉譯為方便閱覽的章節。「潮藝術」不只是個展覽,而是扭動了場域、時間、故事而後建構的如同港口的載體,承載著當地住民的記憶、來訪民眾的所見以及藝術家的想像。「潮藝術」自民國104年(西元2015年)至今將邁入第7年,從潮境公園拓張至舊正濱漁會大樓、阿根納造船場遺構,並打造了極具特色的海上美術館,透過循序漸進的主題,從海洋關懷出發,不斷鼓勵及激發民眾思考基隆與海洋、藝術與環境的關係,透過藝術重新喚起在地認同,民國109年(西元2020年)展覽首周即吸引千人進港,帶動當地觀光。
活動地點: 基隆市中正區透過客家桐花祭的舉辦,以雪白桐花為意象,傳遞客家人敬天地、重山林之傳統,更以桐花、山林之美為表,客家文化、歷史人文為核心,展現客家絕代風華,讓桐花的花開花落有了不同的意義。透過桐花,我們可以看到桐花代表的自然之美,其次是桐花所象徵的人文之美,最後是桐花所反映的客家人生命之美,這三重的美感,不僅豐富了臺灣多元族群文化的內涵,也象徵了客家精神的生生不息;結合客庄自然生態、美食、景點及人文風情,體會各地客庄不同樣貌,藉由客家桐花祭的舉辦,了解客家文化,進而帶動產業,提升觀光人潮,根據2011年9月遠見雜誌「建國百年」大調查,「客家桐花祭」榮登「最能代表臺灣精神和文化」第七名(前十名為具有千百年歷史的「媽祖」、「中元」、「元宵」等),可見經歷數年的深耕,「客家桐花祭」已在國人心中生根,更受到大陸地區、香港、日本等國際旅客之關注,成為國際性觀光、節慶活動。※配合防疫升級,部分地區活動延期或取消,詳情請至客家桐花祭網站查詢。※ 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簡稱武漢肺炎)疫情影響」,有關2020客家桐花祭活動辦理情形,請參考客家桐花祭官網公告。 -->
活動地點: 基隆市暖暖區一、藉本會社群平臺,堆疊出真正感動人心的基隆觀光產業,並透過足以體現基隆國際觀光魅力的行銷活動,以時間為縱軸,空間為橫軸,交織呈現,讓旅客親身體驗基隆具特色觀光資源。二、將海岸風情、砲台雄風、古蹟巡禮、商圈美食、博物知性、農場休閒、農特產品、養生保健、文化創意等具基隆觀光形象特色,利用各式展覽相關活動行銷廠商品牌,建立企業優良形象,並透過參訪團來訪,使活動更具知名度,將基隆之榮耀推廣到全世界。三、以區域為單位,整合境內特色觀光資源,以單一窗口的概念,讓觀光產業經營者進入這個平台,促進與世界各國交流合作。四、積極推展觀光產業界之合作,以利技術交流,因應觀光產業走向,提升服務品質。五、整合旅遊業者在推廣上的想法和意見,特別以「互通、互動、互遊、互促」為主題的旅遊合作,期盼藉著研討會的舉行,加強旅遊交流合作。
活動地點: 基隆市中正區「潮藝術」視在地居民的智慧及生活為藝術,也讓藝術成為問題性,一場與自然共生的大地藝術祭在裝點港口的同時也在呼喊著文化的認同。海風的鹹味提醒著我們並非身處美術館,而是遊走在現實生活與藝術的邊緣,探討著漁港特有的文化、歷史、知識、產物與情感,將其微分化並轉譯為方便閱覽的章節。「潮藝術」不只是個展覽,而是扭動了場域、時間、故事而後建構的如同港口的載體,承載著當地住民的記憶、來訪民眾的所見以及藝術家的想像。「潮藝術」自民國104年(西元2015年)至今將邁入第7年,從潮境公園拓張至舊正濱漁會大樓、阿根納造船場遺構,並打造了極具特色的海上美術館,透過循序漸進的主題,從海洋關懷出發,不斷鼓勵及激發民眾思考基隆與海洋、藝術與環境的關係,透過藝術重新喚起在地認同,民國109年(西元2020年)展覽首周即吸引千人進港,帶動當地觀光。
活動地點: 基隆市中正區望海巷潮境海灣,範圍自環保復育公園海岬至深澳岬之海域,面積約250公頃,海灣山海景觀秀麗、生態資源豐富,具有獨特海岸地質風貌與潮間帶,每年春末至秋初時節氣候溫和宜人,相當適合各類戶外休憩活動與教育體驗。希望透過海灣節辦理各項活動,以觸發觀眾「親近海洋、認識海洋、善用海洋、善待海洋、永續海洋」,打造海灣及週邊場域變成「海洋生態體驗園區」。民國104年(西元2015年)至民國106年(西元2017年)由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辦理三屆「Aquatopia 渥托邦-海洋狂想」海洋生活博覽會系列活動,每年吸引上萬人次參加,大受好評,已成為成北臺灣年度盛事。民國107年(西元2018年)起,由基隆市政府接繼辦理相關海灣體驗活動,延續渥托邦活動的熱潮,並與本市產、關、學、研相關單位合作,如基隆區漁會、八斗子漁村、長潭漁村、特定漁業產銷班、海科館及交通部北觀處等,擴大服務對象及新增多項親海及體驗行程,針對不同族群與海洋產生關連的方式做為切入點,推出五大「潮」活動,包括「潮海洋」、「潮音樂」「潮美食」、「潮生態」與「潮漁村」,舉凡海灣可發展之海洋運動、生態旅遊、海洋工作假期、漁村活絡、海底影像記錄、海洋音樂、海洋美食等,讓不同族群與海洋交集而留下了美好生命經驗,將透過這樣的機制,規劃寓教於樂的海洋體驗活動,吸引大眾走進基隆的海洋場域,感受海洋生活之豐富。
活動地點: 基隆市中正區客家桐花祭,以祭、生活美學(創作、表演、生活型態演示)、旅遊(桐花步道、小旅行、旅遊攻略)、產業(地方品牌-農產加工、手工藝品)及行銷(製作資源中心、季節紀念產品、桐花氣象、桐花祭夥伴)等五大面向轉型辦理,輔以生活美學演示形塑客庄小旅行品牌,並透過整體行銷,讓客家文化的美從生活中體現,讓旅人在桐花盛開的時節,自由行尞遶山花,回歸桐花祭初衷。客委會為持續推廣桐花小旅行活動,特建置IOT桐花監測設備,透過蒐集地區濕度、雨量、風向、風速、日照等相關環境數據,記錄桐花生長狀況,經比對歷史開花資料建構桐花開花預測模型,並結合中央氣象署、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網站共同露出桐花花況資訊,以利民眾取得即時花況提前安排行程;桐花季節之開花資訊請見桐花花況預測平台。
活動地點: 基隆市暖暖區望海巷潮境海灣,範圍自環保復育公園海岬至深澳岬之海域,面積約250公頃,海灣山海景觀秀麗、生態資源豐富,具有獨特海岸地質風貌與潮間帶,每年春末至秋初時節氣候溫和宜人,相當適合各類戶外休憩活動與教育體驗。希望透過海灣節辦理各項活動,以觸發觀眾「親近海洋、認識海洋、善用海洋、善待海洋、永續海洋」,打造海灣及週邊場域變成「海洋生態體驗園區」。民國104年(西元2015年)至民國106年(西元2017年)由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辦理三屆「Aquatopia 渥托邦-海洋狂想」海洋生活博覽會系列活動,每年吸引上萬人次參加,大受好評,已成為成北臺灣年度盛事。民國107年(西元2018年)起,由基隆市政府接繼辦理相關海灣體驗活動,延續渥托邦活動的熱潮,並與本市產、關、學、研相關單位合作,如基隆區漁會、八斗子漁村、長潭漁村、特定漁業產銷班、海科館及交通部北觀處等,擴大服務對象及新增多項親海及體驗行程,針對不同族群與海洋產生關連的方式做為切入點,推出五大「潮」活動,包括「潮海洋」、「潮音樂」「潮美食」、「潮生態」與「潮漁村」,舉凡海灣可發展之海洋運動、生態旅遊、海洋工作假期、漁村活絡、海底影像記錄、海洋音樂、海洋美食等,讓不同族群與海洋交集而留下了美好生命經驗,將透過這樣的機制,規劃寓教於樂的海洋體驗活動,吸引大眾走進基隆的海洋場域,感受海洋生活之豐富。
活動地點: 基隆市中正區平島為北台灣最早躍進世界舞台的島嶼,從最早的平埔族原住民、西班牙人、荷蘭人後來的琉球王國人、日本人、福州人等,這塊土地有著豐厚的故事,但隨著時間流動,這些文化歷史及過去的美好友誼逐漸被遺忘,和平島公園使用音樂、美食、藝術創作等來包裝文化、歷史等對於一般遊客來說較為生硬的議題。一年一度提供回憶重塑的有趣活動,邀請曾經在這片土地生活的各國人們,一起在這場無國界的美學派對中發掘更多美好生活,在這裡展演過去、現在、未來我們共享的生活樣貌。島嶼生活節打破疆界,台灣的在地文化就是經由這幾百年來不同國家文化的揉合、衝突、再轉化,在島嶼生活結節不只做跨域跨國際合作、更希望讓那條國家間的界線變得透明,並且讓台灣創作者能在這裡被看見,醞釀更豐富的「台灣永續活動品牌」的能量!
活動地點: 基隆市中正區客家桐花祭,以祭、生活美學(創作、表演、生活型態演示)、旅遊(桐花步道、小旅行、旅遊攻略)、產業(地方品牌-農產加工、手工藝品)及行銷(製作資源中心、季節紀念產品、桐花氣象、桐花祭夥伴)等五大面向轉型辦理,輔以生活美學演示形塑客庄小旅行品牌,並透過整體行銷,讓客家文化的美從生活中體現,讓旅人在桐花盛開的時節,自由行尞遶山花,回歸桐花祭初衷。客委會為持續推廣桐花小旅行活動,特建置IOT桐花監測設備,透過蒐集地區濕度、雨量、風向、風速、日照等相關環境數據,記錄桐花生長狀況,經比對歷史開花資料建構桐花開花預測模型,並結合中央氣象局、農委會林務局網站共同露出桐花花況資訊,以利民眾取得即時花況提前安排行程;桐花季節之開花資訊請見桐花花況預測平台。
活動地點: 基隆市暖暖區一、藉本會社群平臺,堆疊出真正感動人心的基隆觀光產業,並透過足以體現基隆國際觀光魅力的行銷活動,以時間為縱軸,空間為橫軸,交織呈現,讓旅客親身體驗基隆具特色觀光資源。二、將海岸風情、砲台雄風、古蹟巡禮、商圈美食、博物知性、農場休閒、農特產品、養生保健、文化創意等具基隆觀光形象特色,利用各式展覽相關活動行銷廠商品牌,建立企業優良形象,並透過參訪團來訪,使活動更具知名度,將基隆之榮耀推廣到全世界。三、以區域為單位,整合境內特色觀光資源,以單一窗口的概念,讓觀光產業經營者進入這個平台,促進與世界各國交流合作。四、積極推展觀光產業界之合作,以利技術交流,因應觀光產業走向,提升服務品質。五、整合旅遊業者在推廣上的想法和意見,特別以「互通、互動、互遊、互促」為主題的旅遊合作,期盼藉著研討會的舉行,加強旅遊交流合作。
活動地點: 基隆市中正區舉辦專題演講與觀光論壇,針對政府近年陸續推行觀光新南向工作計畫,Tourism2020-臺灣永續觀光發展策略,Tourism2025-臺灣觀光邁向2025方案,Tourism 2030台灣觀光政策白皮書,讓會員瞭解現階段政府觀光政策與前景,及疫後國內外旅遊如何提升,作為投資或轉型參據。
活動地點: 基隆市中正區規劃出啟航、海上遊江、路上遊江、繞境、酬神、謝神…等系列活動,讓基隆地區、社區居民間藝術文化創意地方宗教性文化慶典(王船祭)的結合策略與活動內容。 1. 海上遊江7月10日:提供王船祭海上的遊船歷程,也提供了基隆海岸的人文、地理環境、景觀的深度景致。 2. 路上遊江7月11日:以車陣方式到社靈廟的分靈廟、友宮進行拜廟出巡活動。 3. 遶境7月13日:以王爺出巡繞境方式,呈現基隆地區的藝術文化表演。酬神,邀請布袋戲團表演,來酬謝神明。 4. 謝神:於7/14日晚上,進行整個活動的結尾,慰勞工作人員,讓活動圓滿完成。
活動地點: 基隆市中正區和平島為北台灣最早躍進世界舞台的島嶼,從最早的平埔族原住民、西班牙人、荷蘭人後來的琉球王國人、日本人、福州人等,這塊土地有著豐厚的故事,但隨著時間流動,這些文化歷史及過去的美好友誼逐漸被遺忘,和平島公園使用音樂、美食、藝術創作等來包裝文化、歷史等對於一般遊客來說較為生硬的議題。一年一度提供回憶重塑的有趣活動,邀請曾經在這片土地生活的各國人們,一起在這場無國界的美學派對中發掘更多美好生活,在這裡展演過去、現在、未來我們共享的生活樣貌。島嶼生活節打破疆界,台灣的在地文化就是經由這幾百年來不同國家文化的揉合、衝突、再轉化,在島嶼生活結節不只做跨域跨國際合作、更希望讓那條國家間的界線變得透明,並且讓台灣創作者能在這裡被看見,醞釀更豐富的「台灣永續活動品牌」的能量!
活動地點: 基隆市中正區第十二,十三場 基隆場(基隆A場、基隆B場)基隆A場 面山面海教育 / 生態永續【Knowledge is Power知識就是力量】日期:112/11/3(週五)時間:13:00~17:00 地點: 基隆市政府消防局8樓112年11月3日(五)時 間 Time 議 題 Topic 講師 Speaker13:00~13:30 報到 13:30~14:00 揭幕致詞全體合照 14:00~15:00 面山面海即生活教育-原住民文化與生命教育Life is Education 杜麗芳(博崴媽媽)講師15:00~16:00 生態世界 蜘蛛老師 林俊豪 講師16:00~17:00 國際走繩發展 吳冠緯講師主持人:邀約中基隆B場 荒野醫學常識/繩索安全基本技能日期:112/11/4(週六) 時間:08:00~12:30 地點: 基隆市政府消防局8樓08:00~8:20 報到 時 間 Time 議 題 Topic 講師 Speaker08:30~08:50 全體合照 08:50~10:20 荒野醫學-求生術 許智鈞 醫師(講師) 1位台灣急診醫學會野外醫學救命術指導醫師 助理講師 1位10:30~12:00 山域繩索(A) KRRT繩索教官(講師)洪丞軒 山域繩索(B) KRRT繩索教官(講師)孔垂翔 山域繩索(C) KRRT繩索教官(講師)王詔逸12:10~12:30 綜合座談 賦歸明年再相會主持人:邀約中 保護我們的孩子。營造永續的未來
活動地點: 基隆市安樂區「潮藝術」視在地居民的智慧及生活為藝術,也讓藝術成為問題性,一場與自然共生的大地藝術祭在裝點港口的同時也在呼喊著文化的認同。海風的鹹味提醒著我們並非身處美術館,而是遊走在現實生活與藝術的邊緣,探討著漁港特有的文化、歷史、知識、產物與情感,將其微分化並轉譯為方便閱覽的章節。「潮藝術」不只是個展覽,而是扭動了場域、時間、故事而後建構的如同港口的載體,承載著當地住民的記憶、來訪民眾的所見以及藝術家的想像。「潮藝術」自民國104年(西元2015年)至今將邁入第7年,從潮境公園拓張至舊正濱漁會大樓、阿根納造船場遺構,並打造了極具特色的海上美術館,透過循序漸進的主題,從海洋關懷出發,不斷鼓勵及激發民眾思考基隆與海洋、藝術與環境的關係,透過藝術重新喚起在地認同,民國109年(西元2020年)展覽首周即吸引千人進港,帶動當地觀光。
活動地點: 基隆市中正區舉辦專題演講與觀光論壇,針對政府近年陸續推行觀光新南向工作計畫,Tourism2020-臺灣永續觀光發展策略,Tourism2025-臺灣觀光邁向2025方案,Tourism 2030台灣觀光政策白皮書,讓會員瞭解現階段政府觀光政策與前景,及疫後國內外旅遊如何提升,作為投資或轉型參據。
活動地點: 基隆市中正區傳承接棒第168年的鷄籠中元祭,主普黃姓宗親會今年以回到168年前的「初心」籌辦,秉持慎終追遠的孝道思想、悲天憫人的博愛精神、族群融合的時代意義、薪火相傳的永續動力,將絕無僅有、台灣惟一大型的鷄籠中元祭民俗活動,透過資源整合、交錯融入時代的的新思維,展現無與倫比的精實活力,從國曆的7月28日(農曆的6月30日)~國曆的8月27日(農曆8月1日),整整一個月啟動所有地面資源,外掛中元祭的攝影比賽、空中的四維網絡、社群媒體、自媒體、微電影拍攝與CF宣傳短片各式行銷管道,將今年不同面向的鷄籠中元祭呈現多元風貌,線上線下可以吸引到超過百萬人次的流灠與參與,熱鬧精彩、美倫美奐的鷄籠中元祭即將登場,請大家拭目以待!
活動地點: 基隆市中正區「潮藝術」視在地居民的智慧及生活為藝術,也讓藝術成為問題性,一場與自然共生的大地藝術祭在裝點港口的同時也在呼喊著文化的認同。海風的鹹味提醒著我們並非身處美術館,而是遊走在現實生活與藝術的邊緣,探討著漁港特有的文化、歷史、知識、產物與情感,將其微分化並轉譯為方便閱覽的章節。「潮藝術」不只是個展覽,而是扭動了場域、時間、故事而後建構的如同港口的載體,承載著當地住民的記憶、來訪民眾的所見以及藝術家的想像。「潮藝術」自民國104年(西元2015年)至今將邁入第7年,從潮境公園拓張至舊正濱漁會大樓、阿根納造船場遺構,並打造了極具特色的海上美術館,透過循序漸進的主題,從海洋關懷出發,不斷鼓勵及激發民眾思考基隆與海洋、藝術與環境的關係,透過藝術重新喚起在地認同,民國109年(西元2020年)展覽首周即吸引千人進港,帶動當地觀光。
活動地點: 基隆市中正區和平島為北台灣最早躍進世界舞台的島嶼,從最早的平埔族原住民、西班牙人、荷蘭人後來的琉球王國人、日本人、福州人等,這塊土地有著豐厚的故事,但隨著時間流動,這些文化歷史及過去的美好友誼逐漸被遺忘,和平島公園使用音樂、美食、藝術創作等來包裝文化、歷史等對於一般遊客來說較為生硬的議題。一年一度提供回憶重塑的有趣活動,邀請曾經在這片土地生活的各國人們,一起在這場無國界的美學派對中發掘更多美好生活,在這裡展演過去、現在、未來我們共享的生活樣貌。島嶼生活節打破疆界,台灣的在地文化就是經由這幾百年來不同國家文化的揉合、衝突、再轉化,在島嶼生活結節不只做跨域跨國際合作、更希望讓那條國家間的界線變得透明,並且讓台灣創作者能在這裡被看見,醞釀更豐富的「台灣永續活動品牌」的能量!
活動地點: 基隆市中正區和平島為北台灣最早躍進世界舞台的島嶼,從最早的平埔族原住民、西班牙人、荷蘭人後來的琉球王國人、日本人、福州人等,這塊土地有著豐厚的故事,但隨著時間流動,這些文化歷史及過去的美好友誼逐漸被遺忘,和平島公園使用音樂、美食、藝術創作等來包裝文化、歷史等對於一般遊客來說較為生硬的議題。一年一度提供回憶重塑的有趣活動,邀請曾經在這片土地生活的各國人們,一起在這場無國界的美學派對中發掘更多美好生活,在這裡展演過去、現在、未來我們共享的生活樣貌。島嶼生活節打破疆界,台灣的在地文化就是經由這幾百年來不同國家文化的揉合、衝突、再轉化,在島嶼生活結節不只做跨域跨國際合作、更希望讓那條國家間的界線變得透明,並且讓台灣創作者能在這裡被看見,醞釀更豐富的「台灣永續活動品牌」的能量!
活動地點: 基隆市中正區客家桐花祭,以祭、生活美學(創作、表演、生活型態演示)、旅遊(桐花步道、小旅行、旅遊攻略)、產業(地方品牌-農產加工、手工藝品)及行銷(製作資源中心、季節紀念產品、桐花氣象、桐花祭夥伴)等五大面向轉型辦理,輔以生活美學演示形塑客庄小旅行品牌,並透過整體行銷,讓客家文化的美從生活中體現,讓旅人在桐花盛開的時節,自由行尞遶山花,回歸桐花祭初衷。客委會為持續推廣桐花小旅行活動,特建置IOT桐花監測設備,透過蒐集地區濕度、雨量、風向、風速、日照等相關環境數據,記錄桐花生長狀況,經比對歷史開花資料建構桐花開花預測模型,並結合中央氣象署、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網站共同露出桐花花況資訊,以利民眾取得即時花況提前安排行程;桐花季節之開花資訊請見桐花花況預測平台。
活動地點: 基隆市暖暖區